「賽馬會殘障家長子女支援計劃2.0 」連結年輕人、殘障家長與健全子女 共學共益
2023-05-29
「賽馬會殘障家長子女支援計劃2.0 」
連結年輕人、殘障家長與健全子女 共學共益
(2023年5月28日)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香港傷健共融網絡推行的「賽馬會殘障家長子女支援計劃2.0」為一群失明、失聰、肢體殘障或精神健康狀況不足而在履行親職時遇有困難的爸爸媽媽,配對年輕志願者為他們的健全子女提供學業和成長指導,並安排一系列的家長培訓、輔導服務,協助他們提升教養技巧和改善親子溝通,期望解決殘障家長跨代貧窮的問題。成效評估研究顯示,參與的孩子自覺自尊心提高,更懂得與人相處;而年青人亦增強了同理心,樂於與傷健人士相處。
嶄新模式 填補社會服務缺口
香港傷健共融網絡主席林衛邦先生今日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機構為回應殘障會員的需要,自2016年起推出「賽馬會殘障家長子女支援計劃」,幸得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連續兩期捐助,在六年期間有二百多個殘障人士的家庭參與,配對二百多位大學生成為「聰明使者」與這些家庭同行。支援計劃確立了殘障家長、子女和年輕人三方共學、互助的嶄新模式能夠創造共益,並且展示傷健共融的實踐,是以平等為基礎。
以嘉賓身份出席的立法會議員狄志遠博士指出,現行社會福利對殘障家長及其健全子女的支援不足,而「賽馬會殘障家長子女支援計劃2.0 」不單發揮着填補服務空罅的作用,亦累積了殘障人士及其照顧者的倡議經驗。
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朱敏健先生致辭時談到,殘障人士除了自身遇到的挑戰,還因為支援不足而影響健全子女的成長,無法得到平等的教育和個人發展機會, 相信殘障家長子女支援計劃有助促進社會消除對殘障家庭的歧視。
評估研究: 家長子女更親近 更積極參與社區
香港傷健共融網絡委託香港都會大學的人文社會科學院公共及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為支援計劃進行成效評估研究。研究方法為邀請參與家長、子女和「聰明使者」填寫問卷,以及透過個案訪問收集意見。負責研究的高級講師陳緯樑博士指出,綜觀家長、子女和「聰明使者」對計劃的滿意度相當高。
結果顯示,家長在計劃最後一年評價最高的是與「聰明使者 」有良好關係; 學到親子溝通技巧,與子女更「親近」,整體生活質素和心理質素都顯著提升。受訪的健全子女認為與「聰明使者」互相信任; 學會與人相處; 與父母的關係正面。他們亦認同參加計劃後自信和自尊心顯著提升,參與社區和認識了更多朋友。
「聰明使者」 在參與計劃的第三年評價最高的是他們對殘疾人士的能力和需要了解加深,更樂意支持傷健人士。聾人的子女多數因為家中少言語溝通,「聰明使者」能夠協助他們改善表達和社交。受訪的「聰明使者」又表示參與計劃,是反省自己的生命及經歷個人成長的機會,學會珍惜。
支援計劃2.0引進的「個人及家庭輔導服務」在疫情嚴峻時期更顯發揮作用,輔助人員協助殘障家長和子女緩解就教養和溝通問題而產生的衝突。「家長手語翻譯服務」亦為聾人家長提供有效率的服務,協助他們解決出席重要場合,面試或求診時遇到的溝通問題。
《我的爸媽不聰明II 》收錄心聲與經驗
香港傷健共融網絡今日發佈《我的爸媽不聰明II 》,總幹事莫儉榮介紹該書結集了殘障家庭和「聰明使者」在參與計劃期間成長和轉變的經歷,當中除了失明失聰人士,也有精神病患康復者、南亞裔人士、單親家長的聲音,歡迎社會服務機構和有興趣推動傷健共融的單位索閱。
幾位故事主人翁今日亦有現身分享心得。聽障媽媽田淑玲是家中的主要照顧者,但兒子的功課,她無能為力,幸好「賽馬會殘障家長子女支援計劃 2.0」配對了「聰明使者」幫忙,兩名兒子的成績進步,性格也有正面的轉變。
中四時參加計劃的周曉晴說,支援計劃拉近了她和視障媽媽的距離。媽媽楊虹燕說透過計劃接觸其他殘障家庭,可以彼此觀摩親子相處和溝通之道。曉晴亦表示義工服務讓她多一份同理心,更能夠明白媽媽的困難。高宇星是兩個殘障家庭的「聰明使者」,曾引導聾人家庭的男孩由無心讀書到完成DSE考試,讓不懂用言語溝通的孩子變得開朗,突破自己。剛成為父親的他說,這些經驗提示他謹記親子溝通是需要雙向的。
殘障家長子女支援計劃下一期將於8月招募參加者。
完
附錄
家長前後測問卷調查 –計劃成效評估
評估問題 | 平均值(最低1 分,最高6分) | ||
第一年 | 第二年 | 第三年 | |
我有使用在計劃學到的親子技巧在子女上 | 4.40 | 4.22 | 4.64 |
參與計劃後,我在社區的參與多了 | 3.93 | 4.06 | 4.29 |
我比之前更有能力協助舉辦活動 | 3.74 | 3.84 | 4.06 |
我自信心有提升 | 4.17 | 4.25 | 4.34 |
我的學習動機比之前多了 | 4.25 | 3.99 | 4.42 |
我和子女關係是正面的 | 4.78 | 4.86 | 4.90 |
我的家庭和聰明使者有良好關係 | 5.03 | 4.99 | 5.12 |
我們會積極參與社區活動 | 4.28 | 4.28 | 4.57 |
我在計劃中學習到溝通和組織技巧 | 4.39 | 4.27 | 4.53 |
我在計劃中學習到正面的親子技巧 | 4.57 | 4.36 | 4.73 |
整體而言,我對計劃感到滿意 | 5.14 | 4.84 | 5.08 |
子女前後測問卷調查 –計劃成效評估
評估問題 | 平均值(最低1 分,最高6分) | ||
第一年 | 第二年 | 第三年 | |
我在參加計劃後更想在社區中積極推廣傷健共融 | 4.42 | 4.32 | 4.54 |
我在參加計劃後,參與社區活動比之前多 | 4.26 | 4.13 | 4.49 |
我比之前更樂意學習 | 4.30 | 4.22 | 4.64 |
我比之前更有自信心 | 4.40 | 4.28 | 4.65 |
參與計劃令我增強了自尊心 | 4.34 | 4.41 | 4.65 |
我和爸媽的關係比之前好 | 4.30 | 4.43 | 4.60 |
我和爸媽的關係是正面的 | 4.71 | 4.73 | 4.74 |
我和聰明使者(補習老師)互相信任 | 4.97 | 4.83 | 5.06 |
參與計劃令我認識了更多朋友 | 4.28 | 4.26 | 4.53 |
我在計劃中學到新的技能 | 4.34 | 4.32 | 4.60 |
這個計劃讓我學會了怎樣與其他人相處 | 4.38 |
更多最新消息2023-11-12
2023-11-07
2023-10-13
2023-09-30
2023-09-17
2023-09-01
2023-08-28
2023-08-05
2023-08-01
2023-06-30
2023-06-28
2023-06-18
2023-06-17
2023-06-16
2023-06-15
2023-06-03
2023-06-01
2023-05-29
2023-05-29
2023-04-19
2023-04-16
2023-03-16
2023-03-13
2023-03-11
2023-01-18
2023-01-06
2023-01-06
2022-12-09
2022-11-27
2022-11-05
2022-11-04
2022-10-20
2022-10-17
2022-10-11
2022-10-10
2022-10-03
2022-10-03
2022-09-18
2022-09-15
2022-09-11
2022-09-09
2022-09-02
2022-07-21
2022-07-18
2022-07-12
2022-06-27
2022-06-26
2022-06-23
2022-06-22
2022-06-19
2022-06-12
2022-06-09
2022-06-08
2022-06-05
2022-05-23
2022-05-22
2022-05-20
2022-05-18
2022-05-05
2022-03-10
2022-02-28
2022-02-18
2022-02-17
2022-02-16
2022-02-15
2022-02-14
2022-02-13
2022-02-12
2022-02-11
2022-02-10
2022-02-09
2022-02-06
2022-02-03
2022-01-07
2022-01-06
2021-12-17
2021-12-16
2021-11-28
2021-11-13
2021-11-01
2021-09-11
2021-08-15
2021-08-13
2021-08-07
2021-07-19
2021-07-13
2021-07-12
2021-07-05
2021-07-03
2021-06-29
2021-06-16
2021-06-15
2021-06-11
2021-05-26
2021-05-14
2021-05-05
2021-05-04
2021-04-28
2021-04-17
2021-04-13
2020-12-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