昇華而實 —— 無論難易,重要的是經歷。

本會 #猛龍長跑隊 #視障會員 #李昇 早前接受 海港青年商會 JCI Harbour 刊物 #橋樑 訪問,成為2024年首期刊物的封面人物

 

網上揭頁版:

http://bit.ly/hjc-bridge-01


以下為訪問文字內容:

昇華而實 —— 無論難易,重要的是經歷。

本地著名視障鋼琴家李昇衝出國際的展能藝術之路


「點都係要彈,馬死落地行」不是出自子華神的棟篤笑精華,而是對自己有要求的視障鋼琴家李昇在訪談期間爆出的金句。李昇雖然無法看見,卻無阻他成為一位衝出香港、登上世界舞台的展能藝術家。我們在與他的對話當中,發現李昇在才華洋溢的背後,更有著開朗幽默的一面。


音樂和藝術異曲同工,即使整個訪問過程聽不到一個音符,但已令在場的人雀躍。被問到如何接觸音樂,李昇回想自己小時候非常好動,喜歡打籃球、踢足球,但自從九歲首次接觸鋼琴後,就頓覺好有滿足感,自此踏入了音樂殿堂。藝術的路上家人的支持非常重要,爸爸在家裡添置了昂貴的鋼琴,媽媽帶我們觀賞音樂會,在長年累月的薰陶與培養之下,李昇愛上了演奏古典音樂。


「一開始我喜歡《土耳其進行曲》和《給愛麗絲》這些輕快的經典音樂,後來視力每況愈下,許多以往輕鬆做到的事情開始變得吃力,當時在電台聽到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頓時被他震撼到,心想作為音樂人聽不見比看不到其實更為困難,但貝多芬從不向命運低頭,自此便視他為學習對象。」


李昇坦言自十五歲確診先天性視網膜色素病變後,一直只靠著背譜來學習,與健視鋼琴家不同之處就是能夠接觸的樂章數量有限,所以進步有限,但也因為這樣,每一首新曲對他而言都別具意義。據李昇朋友說,他記牌甚佳,相信便是從小訓練出來的。


音樂能夠慰藉李昇視力退化的心靈,他經常在不同的活動當中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希望透過自身經歷勉勵年青人,以音樂影響生命,而這份抱負源於一路上幫助過他的良師益友,透過不同的基金達成了開個人獨奏會的夢想,也透過展能藝術衝上了國際舞台。


2013年,李昇在利希慎基金的資助下前往奧地利交流,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學生,見識到每個國家不一樣的風土文化。李昇娓娓道來:「日本的音樂風格很公整,技巧高,非常標準;德國很著重音色,特別尊重原創精神;西班牙的風格相對自由奔放;而法國則是偏愛細膩的情感表達。但這趟旅程讓我最深刻的一幕,是當時探訪維亞納金色大廳,在樂團開始演奏第一粒音符開始,沸騰的觀眾們突然靜止的一刻——世界的視野隨著每次旅程而擴大和昇華。」


全世界的戛然而止不止是被音樂所震撼的一刻,疫情的到來也讓李昇停下了腳步。「我常常覺得停止不一定是件壞事,重要的是為何停止。」李昇認為放下與放棄並不一樣,只要喜歡音樂,就算不再學琴,也可以透過其他方式繼續,樂器只是其中一個渠道。「記得第一次獨奏會後觀眾說聽到我的音樂很感動,我突然感受到音樂在情感上的聯繫與共鳴,但世界大了,人也見多了,回首過去,我在 29歲前除了鋼琴之外甚麼都沒有,但30歲後又是新的人生,藝術不必太細分不同媒介,只要能夠表達情感,一理通,百里就光明。」有見及此,他近年不斷接受新挑戰,積極參與跳舞、沙畫、戲劇等跨媒介表演,期望透過藝術表達情感,同時將香港的展能藝術帶向國際舞台。


說到國際舞台,李昇坦言受著名鋼琴家羅乃新老師啟發良多,亦喜獲享譽國際的金美雪老師用心指導,在2015將他帶到美國紐約的世界四大音樂廳之一演出。他感激良師,亦不懼為人師。被問到教琴路上有何趣事,他表示自己遇上的學生果真燕瘦環肥,有學生才兩歲半,家長便不惜謊報年齡將小孩捧上起跑線,有學生「年屆七十古來稀」,卻無懼視力模糊用心練習鋼琴圓夢。聽李昇的經驗之談,學琴最重要還是認真,音符和手感才會鍛鍊出來,耐性就是態度,空調溫度不變,但熱心可變!


回望鋼琴生涯的二十餘年,李昇的演出經驗豐富,除了和藝人張敬軒、林奕匡、C All Stars、劉威煌等合作外,還舉辦過幾場個人獨奏會,但被問到最難忘的一次演出經歷,李昇憶起有次在香港文化中心與香港管弦樂團合作,彩排的時候聽到整個空間同時充滿了不同樂器的聲音,緊張到突然當機,非常不適應。硬著頭皮衝過難關後,李昇笑言,太淡定可能反而顯得你不那麼在乎,年輕的時候或許會避開這些負面情緒,但現在卻懂得試著體會和經歷這些情緒。

展望未來,沒有什麼比李昇一句「擁有的永遠比失去的多」來得更鏗鏘有力。「如果你負面地看,我一定是一直在失去很多東西,但與此同時我也在獲得更多。如果我一出生就是失明,可能我連僅有的畫面都不復存在,但以前我擁有的一直仍在我腦海當中,就算現在視力不斷下降,起碼我曾有過這些體驗。」視力可以限制所視,卻不能障礙視野。音樂是李昇的切入點,每完成一篇樂章,回首每段苦樂,就是迎接光輝。


「做人一定有高山低谷,以前我會想著如何克服、如何跨越,如今我會想著如何享受過程,因為無論難易,重要的是經歷。」


訪問:楊錦薇

撰文:鄭子健

拍攝:林澤生


更多媒體報導

捐款支持